Home » 「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为企業健診項目

「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为企業健診項目

by Tan Hoay Khim
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為企業健診項目,測試企業之償債能力與資金彈性

測試企業償債能力與資金彈性

從財務分析的角度來看,「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是一項能快速看出企業資金結構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

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的公式是:短期負債 ÷ 流動資產

簡單說,就是觀察一家公司的流動資產中,有多少比例是靠短期借來的錢撐起來的。這個比率就像是企業現金週轉的壓力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企業在短期內的償債能力與資金彈性。

若比率過高,例如超過100%,表示公司手上的流動資產還不夠償還短期負債。換句話說,就算把現金、應收帳款、存貨都變現,也還不夠償還短期欠債。這樣的狀況常見於資金壓力大的企業,例如過度擴張、營收波動大、或依賴銀行融資的公司。比率過高會讓企業在景氣下滑或應收延遲時,容易出現資金缺口,甚至需要再借新債來還舊債。

反過來,比率太低(例如低於50%)則顯示公司幾乎不用短期借款,資金來源非常穩定。雖然風險低,但也可能代表公司資金運用過於保守,沒有善用財務槓桿來提升報酬率。例如企業持有太多現金或短期投資,雖安全,但報酬偏低,會影響整體資金效率。

一般而言,70%以下屬於穩健、70%100%屬於偏緊、超過100%則需特別注意。但標準也要依產業性質而定,例如零售業現金流快,比率可略高;製造業週轉期長,就要更保守。

「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能幫企業主判斷資金是否『以短期支應長期支出』造成資金壓力過度緊繃,也能作為財務預警的指標。

當比率越高,代表流動資產中有越多部分是以短期債務資金取得;若此比例超過100%,意味著即使把所有流動資產變現,也無法完全償還短期債務,顯示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偏高。

在財務管理實務上,理想的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應低於70%,顯示企業有一定緩衝空間,能在營運波動時保持資金彈性。若比率長期高於90%,則須審視公司是否過度依賴銀行短期借款或票據融資。這樣的結構容易在景氣反轉、利率上升或應收帳款收現延遲時,導致資金鏈緊縮,甚至產生「資金斷鏈」風險。

台灣中小企業為例,許多製造業或貿易公司習慣使用短期週轉金貸款支付原料或進貨成本,等待客戶付款後再歸還貸款。若此過程中存貨週轉變慢、應收帳款延遲收現,就容易造成短期負債比攀升。例如,2022年台灣某電子零件供應商因下游客戶砍單,導致存貨暴增、現金週轉遲滯,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一度超過120%。雖然帳面上仍有盈餘,但現金流量吃緊,最後不得不以高利率借款維持營運,造成財務費用暴增,獲利被侵蝕。此案例說明,即使企業有盈餘,只要短期負債比過高,就可能陷入流動性危機

2020年疫情期間台灣餐飲與旅宿業的現金壓力。由於營收驟減,企業紛紛借用短期融資維持支出,使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急速上升。部分中小企業因無法即時回收營收或變現資產,短期債務到期時資金不足,最終被迫出售資產或停業。相對地,財務結構穩健、比率控制在70%以下的企業,雖營收下滑,但能以自有資金度過危機,顯示此比率對企業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企業主應定期監測此比率變化,並與同業平均值或歷史趨勢比較,作為預警指標。同時可從三個方向著手改善:

  1. 優化應收帳款管理:縮短收款天期,提升現金流量。
  2. 加速存貨週轉:避免過度囤貨,以減少被占用的流動資產。
  3. 調整融資結構:適度以中長期貸款取代短期融資,讓資金來源與用途匹

結論:
短期負債對流動資產比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與企業營運模式與產業特性相符。對成長型企業而言,稍高比率可反映積極擴張策略;但對穩定型企業,過高比率則是警訊。企業主應將此比率視為企業「現金血液循環」的指標,維持健康的流動性結構,才能在景氣波動時穩健前行。

You may also like